【创智分享】康复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
医疗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是将机器人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根据医疗领域的特殊应用环境和医患之间的实际需求,编制特定流程、执行特定动作,然后把特定动作转换为操作机构运动的设备。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分类,医疗机器人可以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四大类。
类型 |
用途 |
细分产品 |
手术 机器人 |
由外科医生控制,可用于手术影像导引和微创手术末端执行 |
骨科手术机器人 神经外科手机器人 腹腔手术机器人等 |
康复 机器人 |
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用于损伤后康复、提升老年人/残疾人运动能力 |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护理机器人 其它康复机器人等 |
辅助 机器人 |
在医疗过程中起到辅助帮助作用 |
远程医疗机器人 配药机器人 诊断机器人等 |
服务 机器人 |
提供非治疗辅助服务,减轻医护人员重复性劳动 |
送药机器人 消毒机器人 导诊机器人 |
目前,在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为康复机器人达47%,其次为辅助机器人,占比达23%,手术机器人及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分别达17%、13%。
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实现助残行走、康复治疗、负重行走、减轻劳动强度等功能的医用机器人。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患有脊髓脊柱损伤、脑卒中损伤、脑外伤等疾病的残障人口数量随之增加,由此带来的康复器具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按照《上海康复机器人路线图研究报告》的分类,康复机器人按功能康复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功能替代型、功能辅助型、功能恢复型、以及功能恢复与辅助复合型等4种类别。
大类 |
子类 |
次类 |
医疗训练 |
功能恢复型 (非穿戴式) |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
功能恢复与辅助复合型 (穿戴式) |
外骨骼上肢神经康复机器人 外骨骼下肢神经康复机器人 |
|
生活辅助 |
功能代偿型 |
智能轮椅 智能假肢 智能辅助机械臂 |
功能辅助型 |
饮食护理机器人 个人卫生护理机器人 移位机器人 陪护机器人 导盲机器人 娱乐辅助机器人 其他 |
康复机器人临床应用优势
1.机器人更适合执行长时间简单重复的运动任务,能够保证康复训练的强度、效果与精度,且具有良好的运动一致性;
2.康复机器人具备可编程能力,可针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康复程度,提供不同强度和模式的个性化训练,増强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
3.康复机器人通常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并且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有效监测和记录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人体运动学与生理学等数据,对患者的康复进度给予实时反馈,并可对患者的康复进展作出量化评价,为医生改进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康复机器人市场预测
我国康复医疗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
2008年后,国家加大了在康复医疗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陆续出台了规定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立康复医学科、鼓励民营资本直接投入康复医院、支持二级综合医院转变为康复专科医院、加大医保报销对康复项目的覆盖范围等措施,有力推动了公立医院及社会资本投资康复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使康复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由三级医院为主逐步向二级医院、专业康复医院、社区医院等全面延伸。
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739家康复医院。与综合医院20133家相比,仅占比3.6%左右,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康复需求。
据数据显示,我国公立康复医院2010年为150家,2020年为166家,十年来保持近乎稳定的水平。而2015-2020年民营康复医院占比从63.8%持续上升至77.5%。从数量来看,民营医院占据着主导地位。
康复机器人市场需求巨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慢性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三胎政策的放开,我国拥有庞大的产妇、精神残疾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骨关节肌肉疾病患者、老龄人等需要康复的人群,衍生了巨大的康复医疗服务及康复医疗器械需求。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4400多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还有近3亿慢性病人。截至2020年,我国康复医疗产业市场规模约853亿元。预计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
虽然我国康复医疗产业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但鉴于国内肢体残疾基数高及老龄化,传统的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注:肢体残疾主要由骨关节病、脊髓损伤和脑血管疾病等造成。康复机器人面向的康复患者主要为:脑卒中(50%),脊髓损伤(10%),骨折后遗症(40%)。】在此背景下,康复机器人可以减少人员陪护,而且更有成效地帮助病患实现康复,更重要的是,患者、老年人以及幼儿,对于医疗康复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刚性,可见该市场需求未来可期。
从资本市场来看,2020年,机器人行业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同比增长了3倍,规模增长近4倍;2021年前11个月,316家机器人项目获得融资,总金额超330.5亿元,全年将达360亿元,平均每笔融资超亿元。根据企名片数据统计发现,2021年细分领域融资金额和笔数最高的均为服务机器人类企业,而医疗机器人紧随其后。
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统计披露,2018年全球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5.298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17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2.1%。另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预测,未来5年广义康复机器人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7%,其中康复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1%,外骨骼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47%,远高于其他类别的医疗机器人的平均增速。
根据Frost & Sullivan报告,中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自2017年起步,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2.1亿元,预计未来两年将以57.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约达20.4亿元。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康复医疗产业
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康复医疗产业的发展,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配置康复辅助器具、康复机器人等智能设备。
2021年6月8日,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同时明确指出:
“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康复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
2021年12月28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多次提到要加快发展“医疗机器人”,明确提出:
“要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手术、护理、检查、康复、咨询、配送等医疗康复机器人。”
“在初步应用和潜在需求领域,如核工业、港口、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医疗康复、养老助残等,结合具体场景,开发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展试点示范,拓展应用空间。”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康复机器人的推广应用。
在政策规划支持下,康复机器人领域将迎来发展利好。
康复机器人竞争格局
康复机器人全球市场现状
全球知名的康复机器人主要包括Ekso、Rewalk、Cyberdyne、Hocoma、RexBionics等。从产业化方面来看,Rewalk、Ekso的产品已获得CE标识和FDA批准,率先进入了欧美市场,无疑走在了市场化的前列;Cyberdyne的产品已获得CE标识,正在申请FDA认证,紧随其后;Rex的产品目前正在申请CFDA进入中国市场。
公司 |
国家 |
简介 |
Ekso Bionics |
美国 |
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加州伯克利,主要产品:针对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患者的下肢步态修复外骨骼系统Ekso,售价约14万元每套。 |
Rewalk Robotics |
以色列 |
成立于2001年,于2014年9月在纳斯达克上市,致力于制造可穿戴外骨骼动力设备,帮助腰部以下瘫痪者重获行动能力,售价在6.95万美元到8.5万美元之间。 |
Cyberdyne |
日本 |
2004年由日本筑波大学教授创立,产品HAL(Hybrid Assistive Leg)于2013年成为全球首个获得安全认证的机器人外骨骼产品。是日本首家生产医用及社会福利事业用机器人上市公司,价格大约为15万美元。 |
Hocoma |
瑞士 |
2000年成立,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专注于智能康复机器人的研发,积极改善由于脑疾病、脊髓损伤和退行性病变引发的功能障碍。 |
Rex Bionics |
英国 |
目前总部在英国伦敦,生产和研发基地位于新西兰奥克兰。主要提供两大Rex系列产品:REX-REHAB以及REX-P(Personal),分别针对专业的神经康复训练中心和个人家里护理市场。 |
中国康复机器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处于导入期,行业内各企业纷纷跑马圈地,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那些具备技术和制造先发优势,同时积极搭建民营销售渠道,合作模式灵活的公司将率先受益行业爆发,成为国产化进程中的龙头企业。
目前从事康复机器人的企业主要包括埃斯顿、璟和机器人、大艾机器人、傅利叶智能、睿瀚医疗、迈康信、尖叫科技、迈步机器人、程天科技等。
公司 |
康复机器人布局 |
埃斯顿 |
2017年,埃斯顿自动化公司参股美国巴莱特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埃斯顿(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从工业机器人市场进入医疗机器人市场。 |
璟和 机器人 |
多体位智能康复机器人:Flexbot,2013年开始量产并进入市场,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康复医学科、骨科、神经内科、脑外科等。 |
傅利叶 智能 |
2016年底面向市场正式推出首款基于力反馈技术的上肢康复机器人FourierM2,继而推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踝关节康复训练机器人、智能电动训练车等多款重磅产品。主要服务功能损伤人群的后期康复和功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群体。 |
大艾 机器人 |
下肢外骨骼康复训练机器人AiLegs系列、AiWalker系列,适用脑损伤、脊髓损伤患者,截瘫和偏瘫患者。目前合作医院包括北京积水潭医院、301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 |
睿瀚医疗 |
“睿瀚I、II、III型”三大类手部康复机器人,产品面向中风等偏瘫病人的手部运动功能康复,可由基础的肌肉康复向大脑的神经元康复提升,用手部残存的机电信号去控制康复机械手。 |
迈康信 |
医用实时监测康复型机器人,具有代步、爬楼、康复、生命体征监测等功能,适用于老年人康复护理。 |
尖叫科技 |
ScreamOne,不需要拐杖,实时与人体交互进行步态移动。 |
迈步机器人 |
核心产品为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BEAR-H1,为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而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是全球首款采用柔性驱动器的主动式外骨骼机器人。 |
程天科技 |
主要产品为UGO悠行外骨骼机器人和悠扶机器人UFU(电动移位机)。为提高人机配合的准确度,程天与北京博爱医院、浙江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进行了产学研医的合作。 |
2020年10月,中国康复机器人产业领军者傅利叶智能完成1亿元C轮融资,融资资金将用于新产品研发,加速完善康复机器人核心产品矩阵,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平台,促进智能康复生态体系的建立。
2021年1月4日,智能康复机器人创新企业上海卓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张江高科领投,联想之星跟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创新康复机器人产品的研发注册、加速丰富康复智能硬件产品矩阵和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可以预测,未来几年,智能康复将成行业新风口,智能康复机器人将是行业投资热点。
可以预测,未来几年,智能康复将成行业新风口,康复机器人将是行业投资热点。
图为2018年以来部分康复机器人融资情况
图表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结论及建议
康复机器人发展需结合机械和医学两大行业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
国内康复机器人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未出现规模较大的康复机器人企业。随着老龄化趋势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机器人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未来发展可期。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重庆重大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是重庆大学全资企业,成立于2018年2月,注册资本500万元,是西部地区首家由高校全资建立的专业从事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服务的公司。
公司已建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情报分析、行业市场研究、项目管理人才团队,拥有全球1.8亿条专利数据库、投融资数据库等。
公司作为“重庆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利导航中心”四大平台的重要运行单位,为学校和政、企、事业单位提供从创新想法到技术商品化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覆盖专利与文献情报研究、价值评估、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人才评价、技术开发、科技咨询、运营转化、投融资对接、创新集成、维权管理等知识产权、产学研和成果转化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