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果转化经验谈①上海交通大学
随着我国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各大高校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创智1929将带领大家走进各所高校,看看他们在成果转化建设方面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第一期就让我们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下他们如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成果转化制度建设
为健全制度体系,形成校内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和流程,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制定出台了“1+5+20”成果转化制度体系。覆盖成果转化组织、管理、奖励、过程、保障全过程,为成果转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全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成员结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特邀代表参与其中,提高领导小组决策效率。
二是设立专项业务费完善使用规则。设置成果转化专项业务费,按预算制管理,使用范围包括委托专业机构服务、项目评审、知识产权运营、技转队伍建设等,为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建立一门式成果转化服务系统。成果转化实现全流程在线管理,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四是完善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机制。作价投资的科技成果,设置校方股权(份)最低比例(10%)、合作方最低出资额(货币1000万)及首次实缴额(货币500万),鼓励完成人以货币资本出资,规范了学校成果作价投资的条件。
五是结合赋权优化完成人实施方式转化路径。在完成人支付科技成果成本后,可直接将科技成果转让给完成人,其余费用可以7年内付清,后续衍生成果可在创业企业重大融资时按企业估值1%与学校签订转让协议,实现了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与使用权长期赋予的有机统一。
六是调整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比例。优化收益分配比例,学校收益部分(不高于25%)可以奖励给做出贡献的地方研究院等技转平台,为科技成果完成人、技转平台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奖励激励。
成果转化管理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从机构专业化和协同运作方面着手,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服务、评审、审批、决策等机制,形成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和服务流程机制,优质高效地服务于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一是通过完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成果转化流程,形成权责清晰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架构。
二是在管理架构设计上,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特邀代表,分管副校长担任组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协调全校科技成果管理和转化工作,打通了校内成果管理、成果转化、国资监管、人事管理、法律审核、财务处置等的机制壁垒,实现了科研、财务、国资、法务等相关转化机构的制度协同。
三是设计并运行“交我转”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系统,由各部门按照清晰的流程进行审批。在责任分工上,构建了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三段式决策链:
①在成果转化管理环节,通过大科研平台数据采用成果与项目关联方法,实现成果来源判断,为纵向成果与横向成果相互印证提供数据支撑,由知识产权办公室判断成果的项目来源、形成成本、潜在风险等;
②在成果转化决策环节,由成果转化管理部门对转化方案(含商业计划书、成果转化合同等)进行决策;对于创业类项目,会同国资、法务、会计师、行业领域专家、投资机构专家等对项目合规性、商业模式、产业化前景进行评审并提出合理建议;
③在监管保障环节,加强国资、法务、人事的联合审核,保障转化成果国资可控性、法律合规性、人事管理规范性。体制机制和组织机构方面的完善,使科技成果转化决策迅速、执行得力、控制有效、监管明确、协作得当,有效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成果转化现有成效
在以上制度管理下,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专利总数量28055个,授权专利数15020个,有效专利数9000个,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48项,合同金额9.94亿元,同比增长22.3%。
同时,还形成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地方研究院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完成了首批企业的合规性整改,为多创业教师开具合规企业证明,第二批企业的合规整改在实质推进。形成了临港智能制造平台和“大零号湾”环交大科技园的创新创业特色模式,多家高科技企业正在积极筹备IPO。
截至目前,上海交大采用完成人实施的教师创业企业56家,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过30亿元,市场估值超过400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内容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翟艺潼
重庆重大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重庆重大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是重庆大学全资企业,成立于2018年2月,注册资本500万元,是西部地区首家由高校全资建立的专业从事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服务的公司。作为“重庆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利导航中心”四大平台的重要运行单位,为学校和政、企、事业单位提供从创新想法到技术商品化的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代码50201),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专利局在重庆地区唯一指定的国防专利代理机构。2003年被认定并备案为首批34所国防专利代理机构之一,全国高校仅10家。2020年获得“重庆国防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并成为中国西部(重庆)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联盟常务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