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下)

    针对前两期所分析的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成果转化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原因剖析,重庆重大知识产权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一、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体制

    一是将成果转化指标纳入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评价考核体系。以质量和转化金额为导向,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制。探索体现成果转化指标的激励机制,改革科研工作者职称评定机制。在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人才评价等过程中将成果转化纳入考核体系。畅通应用型人才职称评定及职务晋升通道。

    二是鼓励高校院所整合校内成果转化资源,构建“管理与服务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校内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等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中试放大试验基地,吸纳多学科层次人才在校内进行多学科融合,打破科技工作者学科分割现状,提升科技成果的实用性。

    三是完善高校内部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简化审批流程,对于金额较小的成果转化项目仅需校内成果转化管理部门审批后报校内相关负责领导审批即可。


二、健全高校院所成果管理体制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主要供给方,应主动整合科技成果资源,建立健全相应项目发布制度。

    一是健全成果管理披露制度,二级学院设立专人负责与科研团队联系,保持与科研工作者密切沟通,收集技术秘密、纵向课题、联合开发等相关科技成果。此外,成果汇编应包含成果名称、成果核心原理、成果成熟程度、成果技术优势、成果行业市场情况、成果拟转化思路等相关信息。

    二是建立校内成果管理体制,科研管理部门设立专人及时跟踪校内重点科研工作者研究情况,形成相应技术成果登记表格并形成技术标签。

    三是建立校内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从技术、市场的角度进行研判,研判专利所属市场阶段、市场供求及市场规模,提升专利质量,完善对成果的评价机制,提升高校院所专利质量。

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评估机制

    一是从行业、专利角度提供情报支持,辅助科研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培养科研工作者“问题导向、需求驱动”的总体思路,从顶层规划指导成果转化工作。

    二是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鼓励科研团队参与“企业出题、科研攻关”的揭榜挂帅项目,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以此建立能够激发广泛创造力的“产(产业)、企(企业)、研(研究机构)、金(金融机构)、介(中介机构)、用(实际应用)”合作体系。

  三是以区域产业和科技创新为导向,奖励真正具有突破性、经济价值高的成果。针对区域支柱产业技术体系,突出科研成果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的权重,形成真正可以带动区域创新发展及经济发展的成果评估机制及考核标准化管理体系。


四、构建产学研协同,吸纳社会资金

    一是构建专业转化平台,建立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模式。依托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成果发布会,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同时对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成果要组织专项对接,梳理商业模式,促成成果转化。

    二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引导省外及省内优质社会资本投入当地成果转化过程中。延伸成果转化融资链条,为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科技成果提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持。

   三是设立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中试基金,探索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或中试平台,解决科研成果技术成熟度问题。缓解科研团队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缺口”和“资金缺口”,切实解决好成果转化的资金配套问题。

五、建设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
保障中介机构权益

    一是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健全国内技术经纪人培训机制,政府应当为技术转移人才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特质,设立相应地支撑体系,进一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二是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全职或兼职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培养一批懂技术、熟悉市场、善于经营、了解经济法律政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三是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相关法律制度,从根本上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服务利益,激发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积极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重庆重大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重庆重大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是重庆大学全资企业,成立于2018年2月,注册资本500万元,是西部地区首家由高校全资建立的专业从事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服务的公司。

    作为“重庆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利导航中心”四大平台的重要运行单位,为学校和政、企、事业单位提供从创新想法到技术商品化的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代码50201),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专利局在重庆地区唯一指定的国防专利代理机构。

    2003年被认定并备案为首批34所国防专利代理机构之一,全国高校仅10家。2020年获得“重庆国防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并成为中国西部(重庆)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联盟常务理事单位。